《开屏见“好”》栏目,聚焦山东好人好事,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、上开屏、上首屏网上配资炒股门户,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“身边的榜样”,讲述精彩山东故事。
在虚拟与现实的交界,没有真刀真枪的碰撞,却时刻进行着不动声色的较量。键盘鼠标是他的武器,数据代码是他的战场。他是刘洪伟,聊城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,一名在网络空间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“数据神探”。
在近期热映的电影《捕风追影》的尾声,警方的“天眼”系统“辣妹”精准分析定位,并结合成龙饰演的刑警黄德忠的丰富经验,最终锁定了罪犯。这场较量也是现实世界中网安警察工作的映照——顶尖的技术工具与深邃的人类智慧共舞,破解疑案迷雾。
从2.15亿条信息中锁定证据,到研发“警数银行”平台赋能实战,刘洪伟的工作诠释了与电影相同的内核:真正的赋能,是人驾驭技术,让冰冷的数据沸腾起正义的热度。
正是这样的坚守与突破,让他在今年4月站上了国家级荣誉的领奖台——荣获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称号。
故事要从去年3月说起。那天,刘洪伟带着团队走向4个堆满手机和电脑的中转箱,那些是聊城公安机关扣押的621个来自多个诈骗窝点涉案设备。“同志们,来大活了!”他一声招呼,便带领团队随即投入一场硬仗——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搜集犯罪证据、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。
接下来的三十多个日夜,刘洪伟办公室的灯几乎总是亮到深夜。难以计数的聊天记录,数不清的转账信息,不同窝点的信息相互交织,涉案人员的身份和关系错综复杂,如同乱麻。就在团队陷入困顿时,一个细节引起他的注意:“我注意到很多涉案电脑上贴着小纸条,上面记录着‘杀猪盘’和‘裸聊’等诈骗话术,还有人员代号及角色分工,以此进行分类搜索,效率就高了很多。”
他当即调整策略,带领团队从诈骗脚本中提炼关键词,结合地理位置,对2.15亿条信息逐条分类,展开地毯式筛排。眼睛累了就滴眼药水,脖子僵了便站起来动一动,最终,犯罪集团数十名成员的真实身份和作案证据被逐一锁定。
长期战斗在一线,刘洪伟深知传统办案方式已难以应对新型网络犯罪。人工提取数据耗时长、关联分析效率低,有些关键线索甚至可能被遗漏。时代在变,犯罪手法在变,“我们的战法也必须升级。”他暗暗下定决心。
他曾为了破解一起诈骗案件中的资金难题,用计算机编程工具,研发出一套“涉案网银资金流快速分析系统”,把过去需要2天才能完成的甄别工作压缩到10分钟,极大提升了攻坚效率,很快便锁定了嫌犯的银行卡号。但他没有止步于此。
2024年,在聊城市公安局的支持下,他牵头开发了集数据采集、汇聚、智能研判于一体的“警数银行”平台,实现了涉案数据的零存整取、循环再生、分类加工、深度应用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研发过程岂能一帆风顺?他们遇到的难题是一个接一个:不同案件之间如何实现智能关联?怎样优化算法逻辑使其运行速度更快?不同层级的分工如何协调?有时候,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,他们会连续几天泡在实验室里。“那段时间,做梦都在敲键盘写代码。”
经过3个月的奋战,平台成功上线,汇聚了28起案件的16亿条数据,实现了对涉网犯罪的智能研判和模式挖掘。该系统获得山东公安科技进步奖,也成为多地民警侦破案件的利器。
这些年刘洪伟先后荣获山东公安科技进步奖4次,在国家级期刊发表科研论文7篇,多次在公安部和省厅组织的比武竞赛中获奖。
除了是一名战斗者,刘洪伟更是一位传承者。2022年8月,“刘洪伟齐鲁工匠创新工作室”挂牌。他定期组织技术分享,从电子取证规范到实战技巧,从技术思路到法律逻辑,每一个环节都掰开、揉碎了讲,累计组织培训40余场,参加人员1500余人次,先后培养出30名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工程师和200多名技术能手。很多民警表示“刘老师教的不只是技术,还有思维。”
他的影响力也从聊城走向全国。作为公安部教官,他参与公安部文件和教材编写工作,还多次在全国网安培训班授课,得到同行和专家的一致好评,吸引了新疆、西藏、重庆等多地民警到聊城交流学习。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网安民警旺加在培训后感慨:“刘老师的课让我豁然开朗,我要把先进经验带回西藏。”
从警十六年,刘洪伟见证了网络犯罪形态的急速演变,也亲历了公安科技强警的步步历程。他没有豪言壮语,只是常常提醒自己和队友:“网络空间没有硝烟,但战斗永不停歇。只要数据流动,守护就不能缺席。”
(大众新闻·山东法制报记者 屈庆春 编辑 周凡婷 刘宪伟 设计 耿俊逸 实习生 孙凯歌)
富邦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