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9日凌晨1点,泰国和柬埔寨的停火协议正式生效。国际社会刚松一口气国内正规配资公司,没想到仅仅几个小时后,泰国陆军就公开指控柬埔寨“出尔反尔”,在边境地区发动武装攻击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一边感谢中国、美国和马来西亚的调解,一边却推迟军区司令会议,被质疑“毫无停火诚意”。这场看似和平的停火,究竟是冲突的终点,还是另一场博弈的开始?
1.边境冲突升级,停火协议仓促达成
泰柬边境的枪声已经响了整整5天。据报道,7月24日的激烈交火造成至少38人死亡,其中大部分是平民,还有超过30万边境居民被迫逃离家园。泰国在Surin、UbonRatchathani和Srisaket三省宣布戒严,柬埔寨则动用俄制BM-21火箭发射器轰击泰国边境,泰国空军和重炮随即反击。
这场冲突的根源,是两国围绕PreahVihear寺庙主权的百年争端。1962年国际法院裁定寺庙归柬埔寨,但泰国一直不服,2013年国际法院进一步解释“周边区域主权需协商”,但双方仍争执不休。7月24日的冲突,不过是长期矛盾的又一次爆发。
展开剩余75%泰柬边境(资料图)
在战火持续5天后,中美马三国联手斡旋,迫使泰柬在7月28日签署停火协议。协议规定,双方于当地时间7月28日午夜(北京时间29日凌晨1点)起无条件停火,并于次日上午7点展开非正式会谈。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和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均公开表示支持,并感谢中国、美国和马来西亚的调解。
2.停火生效即翻脸,柬埔寨被指违反协议
然而,停火协议生效仅仅几个小时,泰国陆军就公开指控柬埔寨“违反停火”。泰国陆军发言人称,柬埔寨军队在萨姆拉翁市等多个边境区域发动武装攻击,交火持续到7月29日上午5点半。泰国方面提供了具体时间和地点证据,称柬埔寨的行为“破坏互信”,甚至指控其“空投毒气”(柬方否认)。
柬埔寨国防部则坚决否认违反协议,声称“严格执行停火命令”,但未能提供任何证据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柬埔寨首相洪玛奈虽然公开感谢调解,却推迟了原定7月29日的军区司令会议,先推一次,再无限期延后。这一举动被泰国军方视为“毫无停火诚意”,甚至怀疑柬埔寨“故意拖延时间,等待反攻机会”。
柬埔寨首相洪玛奈(资料图)
3.中美马三国“被骗”?柬埔寨的算盘是什么?
泰柬停火协议刚生效就翻脸,让中美马三国颇为尴尬。中国一直主张通过“东盟方式”解决争端,避免直接介入;美国则用关税威胁逼停火,同时默许泰国使用F-16战机(需美军数据链支持);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,试图证明东盟的调解能力,但最终发现泰柬双方都在“打太极”。
那么,柬埔寨为何要在停火后“动歪心思”?
•政治需求:洪玛奈政府需要巩固权威,若率先服软会被国内视为软弱;
•经济利益:争议区藏有价值超6000亿美元的重稀土矿,短期内价格不会下降,柬方不愿放弃谈判筹码;
•国际形象:柬埔寨此前塑造“被侵略”的受害者角色,争取国际同情,但违反停火可能损害其信誉。
柬埔寨士兵(资料图)
4.泰国的反击:从忍耐到指控
泰国方面则表现出更强的反击姿态。泰国陆军发言人详细列举了柬埔寨违反停火的证据,包括具体交火时间和地点,并称柬埔寨“利用泰国退兵机会重攻”。泰国军方还指责柬埔寨“布雷违反《渥太华禁雷公约》”,尽管柬埔寨1997年已加入该公约,但泰国声称其可能仍在边境使用PMN-2地雷。
泰国的强硬态度,一方面源于国内政治压力——前总理佩通坦曾因对柬软弱被停职,代总理普坦不敢示弱;另一方面,边境冲突导致贸易中断、居民撤离,泰国经济受损,军方需要通过“反击”向柬方施压。
5.冲突根源:历史积怨与现实利益的碰撞
泰柬冲突不仅是短期边境摩擦,更是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利益碰撞的缩影:
•历史创伤:2008年、2011年泰柬曾因寺庙争议两次爆发冲突,造成数百人伤亡;
•现实摩擦:除稀土矿外,近期边境还发生“士兵踩雷”“布雷争议”,进一步激化矛盾;
•国际干预的副作用:中美马三国的调解虽推动停火,但未解决根本问题,反而被部分国家利用为“拖延战术”工具。
结语:停火只是幌子,博弈仍在继续
泰柬“停火即冲突”的反转,暴露了东南亚地区“历史积怨难解、外部干预复杂”的困境。柬埔寨是否真“动歪心思”?或许并非单纯“欺骗”国内正规配资公司,而是借违反停火争取谈判筹码;泰国“指控”也未必全是事实,可能放大冲突以施压柬方。无论如何,这场冲突远未结束,零星枪声仍在继续,而中美马三国的调解,可能只是下一轮博弈的开始。
发布于:江苏省富邦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